入场须知:
*因票品的特殊性,一经订购,不退不换,请订票前务必确认清楚购买场次和购买意向。
1.观众入场请自觉接受安全检查,并保持安全间隔有序排队检票;
2.迟到观众需在场外等候,听从工作人员安排进场。请您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尽量提前抵达剧院,以免延误观演;
3.入场后,请严格按照票面指定区域和座位对号入座,请请勿在演出期间换座,文明观演;
4.外籍人士持有效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进行文化旅游产品购票及其他消费活动时,将依据相关政策法规,与中国公民享有完全一致的待遇和同等价格权益,欢迎您放心选购。
“见‘郑’美好·清凉消暑季”——2025郑州暑期促消费活动
2025年“中原文化大舞台”暨郑州市精品剧目演出活动——
豫剧《黄河儿女》
作为“见‘郑’美好·清凉消暑季”——2025郑州暑期促消费活动演艺篇的重要内容,2025年“中原文化大舞台”暨郑州市精品剧目演出活动将于2025年8月23日、24日19:30在郑州大剧院戏曲厅上演由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演出的豫剧《黄河儿女》。
剧情简介
《黄河儿女》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河故事”。黄河岸边的河洛梁家是远近闻名的商业世家,以诚信为本,公平交易,生意遍布全国。日本侵占东北后,大肆掠夺物资,日本奸商趁火打劫,梁家生意遭受重创,梁掌柜含恨去世。内忧外困竞相袭来,危急关头,梁夫人吴若兰挺身而出,支撑危局,克服重重困难,在夹缝中创出一条生路,维持家族发展。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寇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豫中会战,进而南下全面侵略中国,在黄河上修建铁桥。梁家人毁家纾难,投入到英勇抗击敌寇的斗争中。
本剧依托于厚重的黄河文化,描写了中原人勤劳善良、坚韧顽强、大仁大义、诚信担当、爱国奉献的优秀品质,表现了民族危亡关头,以吴若兰为代表的民族商人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是一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主旋律正剧。
主演简介
吴慧霞(二级演员)饰吴若兰
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二级演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郑州市戏剧家协会理事。2017年正式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崔(兰田)派代表性传承人张宝英为师,同年又进修于中国戏曲学院,授教于中国戏曲学院著名作曲家、戏曲声乐教育家左奇伟教授,并得其亲传和指导。2021年与老师张宝英共同出演豫剧电影《新桃花庵》,在电影中饰演窦氏。
主演剧目:原创豫剧《单娘》中饰演单娘,《寻儿记》中饰演孙淑林,《五世请缨》中饰演佘太君,《包青天》中饰演秦香莲,《黄河儿女》中饰演吴若兰,《杜甫·大河之子》中饰演杨氏。
获得奖项:2000年郑州市青年演员戏曲大赛银奖;2004年河南省第二届“红梅杯”大赛银奖;2018年第十一届河南省“红梅杯”大赛豫剧《五世请缨》“出征”一折获得金奖;2019年河南省“天中杯”第八届黄河戏剧节大赛豫剧《单娘》获得个人表演金奖;2019年河南省第九届黄河杯小戏小品戏曲大赛现代戏《心路》获得个人表演金奖;2021年第十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豫剧《单娘》获得文华表演一等奖。
张海龙(一级演员)饰石玉乾
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郑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郑州市劳模。
代表剧目:《疯哑怨》《南阳关》《老子·儿子·弦子》《凤山行》《清风茶社》《当代孝子》《中牟令》《单娘》《杜甫·大河之子》《梨园故事》等。获奖情况:曾荣获第三届少数名族文艺会演优秀表演奖;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第二届中国戏曲“红梅奖”演唱大赛金奖;河南省文化厅“黄河杯”全省听众喜爱的十大青年戏曲演员;主演的《老子·儿子·弦子》获中宣部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第二届擂响中国全国专业演员擂台赛金奖;主演的《中牟令》获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
演员表
吴若兰——吴慧霞(二级演员)
梁维诚——张来峰(二级演员)
石玉乾——张海龙(一级演员)
温贵财——王 伟(一级演员)
梁崇仁——荆富宾(二级演员)
梁维勇——李 璨(青年演员)
温惠惠——刘秋萍(二级演员)
来 福——孙 飞(青年演员)
肖 霞——袁娜娜(二级演员)
商人甲乙丙丁:张卫兵 孔晨曦 包东鑫 张煜楷
【院团简介】
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
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22年12月经由郑州市编办批准,由原郑州市豫剧艺术中心、郑州市曲剧艺术中心、郑州艺术宫、郑州市广电服务公司合并成立。是一家以开展豫剧、曲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培养戏剧艺术创作、表演人才,保护、传承戏剧艺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主要职能,集创作、演出和剧场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国有文艺院团。
中心豫剧团(原郑州市豫剧艺术中心),拥有王希玲、虎美玲、刘伯玲、郭应先等老一辈艺术家和马刚良、任三印、张海龙、刘昌东、张艳萍(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等新一代在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演职员。1980年,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带领郑州市豫剧团晋京在中南海怀仁堂专场演出《柳河湾》《花木兰》,轰动京城,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创作、移植、演出《红灯记》《新版白蛇传》《凤山行》《老子·儿子·弦子》《风流才子》《琵琶记》《黄河儿女》《梨园故事》《杜甫·大河之子》等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剧目,曾先后赴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奥地利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曾六次获得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五次获得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得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优秀剧目奖第一名;文化部第三、七、九届“文华新剧目奖” ;中宣部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河南文华大奖;第二届中国豫剧节剧目一等奖;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三届中国豫剧节剧目奖;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展演奖;第六、十届黄河戏剧节金奖、最佳剧目奖;第三、五届豫剧艺术节优秀展演剧目;曾两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项目资助;文化部“出人、出戏、走正路”先进单位和“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中心曲剧团(原郑州市曲剧艺术中心),推出了王秀玲、张香兰、海连池、董秀娟和孙玉香、陈素菊、张兰珍、郭秋芳、海波、耿荣梅、张娜等新老两代曲剧表演艺术家。1959年,《风雪配》《赶脚》等剧目进京,在中南海、怀仁堂等地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创作、移植、演出的《卷席筒》1-3集、《风雪配》《徐九经升官记》《麻风女》《榆树孤宅》《啼笑皆非》《新版·白兔记》《小小把城官》等剧目及多个精品折子戏,曾先后赴中国台湾、美国洛杉矶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曾荣获河南省第八届、十届、十四届、十五届戏剧大赛金银奖,全国第八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最高荣誉优秀演出奖,河南省第四届、第五届黄河戏剧节金银奖等。
中心艺术宫(原郑州艺术宫),位于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西路15号,剧场占地面积9127.2平方米,有1326个座席。主要承接大型歌舞演出、戏曲演出、儿童剧演出、电影放映、大型会议等活动,连续1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